張景堯

張景堯

張景堯聯合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

簡介

1992年取得美國紐約州註冊建築師,1995年取得台灣開業建築師資格。在美工作十多年,累積許多商業綜合開發的經驗,並與國際團隊在不同文化背景的國家,共同合作眾多設計與規劃項目。1999年回台,先後任教於逢甲大學、朝陽科大、成功大學、中原大學、東海大學等校。事務所在住宅設計方面的努力,得到「台灣建築獎」和「台灣住宅建築獎」等諸多獎項的鼓勵與肯定,2013年獲頒台灣建築師最高榮譽的「中華民國傑出建築師獎」。除建築作品外,並撰寫與建築、環境相關文章與論述,常發表於專業的建築與設計雜誌。出版專書有作品集《築跡1》、《築跡2》和《築光》,以及與中原大學地景建築學系合作的《閱讀黃崗》一書。

期待的理想居住環境及住宅樣貌

過去我曾擔任過幾次建築獎項的評審,瞭解每位評審在評選時都是從自身出發,我自己除長期在大學擔任教職外,也撰寫建築評論,因此本次擔任初選評審,我有先建構幾個基準來作為之後評選的出發點。首先「住宅」跟「家」是兩個不同的概念,因此理想的住宅必須要滿足「家」的當代意義,並獲得大眾的認同,但這不容易從圖面上讀出,因此擔任初選評審必須要保持敏感度,不要被提供的圖像所誤導,這會是很大的挑戰。

若「家」的當代意義要被認同,有三個本質上的事情不會變,第一個就是要回應時代,而今日的住宅建築特性就是大量規格化的生產,以及嚴格的法規、市場限制、高密度的居住環境下,若建築師跟開發商一起合作,創造出有差異性的居住空間跟環境思維,比如新的群居公共性,或對環境友善共存的作法及能包容多樣的生活,為當代建立一個生活的原型。第二是適切關係的追求,也就是對「家」的認同,從住宅這個硬體中回歸居住的本質,重新思考天地神人、風光雨水的關係,讓人能在其間安身立命,這個包容性跟啟發性極為重要。最後是專業技術的突破,這可能是建築背景評審會去著重的地方,包括在空間處理、構造形式及在地性上有無超越性的探討,跳脫當下一般性作法的可能。

我期待看到不只是單純的住宅建築,而是能對居住概念再思辯,尤其今日因疫情爆發大家都被迫關在家裡,若住宅能讓人放鬆不壓迫到精神,還能聚精會神創造,其實也就是一個好住宅了。

Education & Expertise

  • 中原大學建築學系學士
  • 美國賓州大學建築碩士
  • 第13屆中華民國傑出建築師獎
  • 建築改革社理事
  • 築生文化協會監事

其他決選評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