平路
簡介
本名路平,出生於台灣高雄,台灣大學心理系畢業,美國愛荷華大學碩士。曾從事數理統計專業多年,並曾任《中時晚報》副刊主編、《中國時報》主筆、香港光華文化新聞中心主任,並曾在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與台北藝術大學藝術管理研究所任教。亦為金鼎獎、吳三連獎等文學獎得主。
期待的理想居住環境及住宅樣貌
因為是家居住宅,第一要務是適合業主在居住上的實際需求,此外,我希望作品呈現出家宅需要的安定感,我相信,這其實…扣合著物業居住者的內在渴望!
台灣城鄉的現狀是,只要外出,購物或工作,置身人口聚集的地方,幾乎不可避免,迎面而來混亂的聲音、熱浪與廢氣,亦因此,我看待家宅的核心概念是:外在環境與條件儘管各自不同,它卻是塵囂中帶來安定的小小「綠洲」(換個詞彙,也可以用「城堡」或「避風港」等)。
怎麼由設計創造出「綠洲」的滋潤感?怎麼發掘一塊基地(或一處老宅)的內在旋律,再由建材、由借景、由空間規劃營造出靜與定?我認為,攸關著業主入住後的快樂指數。安定感之外,另一個核心概念是「對話」。
家宅如果是數人共居(甚至數戶如「玖樓」一樣共生共居),如何藉設計的動缐,規劃出錯落而不相擾的空間,尤其在3C時代,譬如餐桌與工作桌的擺放位置,以及大桌子是否具有伸縮彈性,都需要考量。重點是,家人隨時可形成若即若離的對話空間,包括形成一些可供休憩的小角落(化解了傳統客廳過於制式的尷尬性),希望在徵選作品中見到這類細膩的巧思。
關於「對話」,還有另一𠆤值得思考的面向:怎麼在「新」房子裡留下時間流變的痕跡,怎麼讓這處家宅基地跟周遭環境、跟往昔時空產生對話,設計者心中或有些概念,而設計者與業主的溝通中,包括為什麼留下一面牆、為什麼打開一扇窗、為什麼斑駁的遺痕也別有意趣等等,其實,設計者是在說個連結過去與未來的故事。畢竟,一處建案如同一則故事,在新故事與舊故事之間,可否讓業主感覺到,自己這家人住進來,將是故事中的一環?而我們這批人參與評審過程,同時也在聆聽這則故事,至於在未來,經過時光,這處家宅將如何演變如何嬗遞(屋子老了舊了會變成什麼面貌),屬於我自己在評審時的延伸想像。
Education & Expertise
- 台灣大學心理系學士
- 美國愛荷華大學碩士
- 《中時晚報》副刊主編
- 香港光華文化新聞中心主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