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尋設計創意與經濟效益的平衡點

大部分的人較不理解建築人所謂的建築,而買房子就是為找到安身立命之處,因此不論是多厲害的空間創意,基本一定要符合結構安全。

過往的居住經驗

自國中起就離家前往虎尾、台北念書的董育綸,住過許多不同類型的住宅,從兒時與家人一起居住的連棟透天,到在外地求學時的學校宿舍、公寓、高層集合住宅等都有,大學考取台南成功大學建築學系,是個重要的轉捩點,讓他來到台南這座老城市求學跟居住。由於習慣自由,自大二就開始在校外租屋,也因想多看看而時常搬遷體驗不同的居住環境,藉此奠定了對台南城市的瞭解。他回想從至台南求學至今,才逐漸了解台南人追求的是一種生活而非拚生存的態度。

在這麼多的居住經驗中,他坦言最喜歡的是獨棟住宅,一來是作為建築師,會希望創造屬於自己的住宅空間,二來在生活跟鄰里關係上相對單純,不像集合住宅容易互相干擾。因此當決定留在台南發展建築事業後,就開始找尋合適的土地興建自宅。最後找到台南市南區的一處轉角地,他表示南區處在市區跟郊區之間,不會吵雜但往來各處卻又方便,而且適合照養小孩。他將自宅命名為「Street Canvas(街景畫帆)」的緣由,來自他觀察基地跟周邊環境的關係,感受到街角的魅力,透過量體及光影的變化就在名為城市的這塊畫布上,創造一個新的風景,讓人在經過轉彎時能被其驚喜。自此「Street Canvas」成為他的創作理念,接著完成了同樣位於街角的「Street Canvas II」,是一間複合機能的透天厝,包含他的事務所、舞蹈教室等。

台南的變化與建築專業累積

董育綸回想求學時期的台南(2000年左右),人口外流嚴重,缺乏商業動能,舊屋根本銷售不完,房地產界如死水,建築師根本沒有案子能發揮,因此同學畢業後幾乎都離開台南,他則因念書期間即開始接案,已建立一些脈絡,放棄可惜而決定留下,因而經歷了台南的谷底到慢慢往上成長,及近年房地產市場飆漲的榮景,過程中累積充實的經驗,讓他能推算台南每塊土地的價值,以及建設公司的思考模式,他表示當具有可換位思考的能力後,會知道建設公司在意的地方,因此與其合作就變得簡單跟順利。不過由於大部分的建設公司都經營許久,有清晰的操作流程跟軌跡,作為配合的建築師,不可能一下把這些擦掉,而是試著在滿足開發商需求的前提下,放點巧思來為建案加分,但若遇到願意嘗試的開發商,他就會把握機會提出創意。

並舉近期完工的「Street Canvas III」為例,本案是由建設公司建築家投資興建的集合住宅,雖然與Street Canvas I跟II很不同,但因為建築家願意冒險在斤斤計較的市場環境下,為創造良好的物理環境,重新審視陽台空間(半戶外)的功能,透過陽台跟坐落方位及與建築體脫開的設計,將光引入但隔絕熱能,並運用大面的落地窗(輔以窗簾),讓人在室內即可眺望都市同時能兼顧隱私,雖然因此會浪費一些容積,但卻能創造較為理想的居住環境。

如何提升居住品質

董育綸最後指出建築人有時會把建築看得太自我,雖然希望靠建築來改變都市環境,提升生活品質的出發點是正確的,但實際上大部分建築師在社會上的影響(決策)力不高,也缺乏資源。而人會開始改變,往往是來自知道了更好的可能,但放眼望去台灣的生活環境及住宅樣貌是大同小異,差別大概就在於你房子大一點,座落地段好一點,除此之外並無太大的不同,當大眾沒有體驗過好的居住品質時,怎會覺得目前的不好?但無奈的是,建築師雖然具備能力做設計創造,決定權卻在政府(政策)跟建設公司(市場)的手上。不過,並不是建築師就沒辦法去影響跟改變,而是個人的力量薄弱,應該聚集起來由國家政策制度、整體環境教育、學界組織支持、及業界建築師公會去發聲跟推動,才可能改變這個現況,提升生活環境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