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2021 年 9 月 9 日
- 評審訪談
「住宅」是空間是個殼,而「家」是連結關係是活的,因此家是人的靈魂,應放在住宅裡被保護。
- 訪談時間:2021年9月9日
- 受訪者:林舜龍/達達創意股份有限公司藝術總監
- 採訪暨撰文:王進坤/traa台灣住宅建築獎秘書長
- 逐字稿整理:陳葳庭
過往的居住經驗
生命中不斷在移動的藝術家林舜龍,幼時住在土角厝跟磚造房的三合院裡,喜歡爬到矮牆上,在院子內外來回的玩樂。小學後搬到台北,從軟軟的泥土變成硬梆梆的柏油路,稻香變成汽車排煙的味道,生活由水平開闊轉為垂直的高樓大廈。是住在一棟方格透天厝裡,一樓是父親的機車行,二樓是客廳及臥室,三樓木造加蓋為廚房跟學徒宿舍,但居住時間不長,初中即離家求學再到當兵,後前往日本、法國念書及創作。在日本的第一個住宅是一層樓的日式房子,空間的流暢性跟彈性讓他驚豔,拉門關上為一間間房,但全部打開則合為一大間,空間都是複合機能,只要有個暖桌在中間,能念書工作也能睡覺。
在法國時則因朋友跟他說買屋比租屋便宜,因此咬牙於巴黎郊區河邊買了一間獨棟,環境舒適又安靜,建築分為兩層,一層樓較矮作為車庫,浴廁也位在此,二層則挑高作為生活空間,本以為要在此久居,因此他動手重新整理粉刷,種了許多花花草草,卻因有了小孩,考量教育問題而搬回台灣。初始在天母經營「DADA兒童美術」教導小朋友美學,當時與台灣神學院租了一棟位在仰德大道一大片樹林旁的廢棄房舍,他自己畫圖請工班將房子重新調整修繕,因為喜歡日式房子空間的彈性,因此將室內牆面打開,設置落地窗將重心轉往面對樹林,讓自然綠意能進入室內。也因為他的改造,讓不少好朋友及藝術家驚豔而跟進,在周邊租房子整修一起居住。之後他陸續住過不少地方,但靠近自然、開闊通透一直是他不能忘懷的,現在他於淡水山邊買了棟老房子,也正以此為概念進行裝修,試圖打造心中理想的住宅。
藝術與建築 藝術家與建築師
他回想剛到都市時,不解為何全都是「直」的,馬路是直的、房子也是直的,因為生命不是直的,地球不是直的,人從母親肚子出生是螺旋也不是直的,笑說建築師好像就喜歡直的。在日本東京藝術大學攻讀的是壁畫科,因此與建築關係緊密,為何選壁畫,為何是公共建築是因與其單打獨鬥,他更愛團體合作,因為可以一棒接一棒把環境營造好。
在創作公共藝術前他會觀察坐落的環境,並主動瞭解建築師的設計意圖,因為環境如同畫布,建築則是主體,而公共藝術扮演的是橋樑,藉公共藝術串聯環境、建築跟人,將彼此融合為一個整體。也因為公共藝術的關係,讓他與不少建築師認識,表示建築師相對藝術家理性跟有邏輯,但也因此而比較「硬」,有時彈性比較少。但這也不是所有人,比如與他常合作的邱文傑建築師有時甚至比他還藝術家,因此兩人會來回拉扯,互相調整回應,而這都是良性的互動。
「交流」跟「尊重」
廚房跟餐廳是林舜龍認為住宅中最核心的空間,因當回到人的原點時,外在的形式都是次要的,重要的是生存會需要什麼?能有感受嗎?沒有肉身靈魂還在嗎?靈魂跟肉身要如何放在空間裡?而在住宅空間裡,最重要的是維持生命的地方,能感受到下廚者的用心跟溫度,吃飯的餐廳則似「祭壇」,諸多生命的奉獻使我們能維持生命,必須保有敬重,如日本人在吃飯前會雙手合十口唸「いただきます」,基督徒則會進行禱告,因此必須感恩,感謝其犧牲來維持我們的生命。
他並舉人類身體為例,表示器官也是左鄰右舍,若不協調人就會生病,而每個器官都是一個空間,它們各自獨立運轉,但又仰賴血管串聯彼此,若加以切斷生命也將終止。因此最理想的生活狀態,是不要靠太近但走路就會到,家裡的內部空間也是一樣,家人能圍坐在餐桌上,一起用餐一起和樂,結束後則回到自己的獨處空間,這種彈性是必須存在跟呵護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