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尋並建構屬於自己的「綠洲」

城市歷史的痕跡,讓人能與過去連接在一起,而不再是孤單的個人、過客,雖仍朝生暮死,但我們是整體的一部分,這也是家從裡到外都應盡量能保持的部分。

過往的居住經驗

從台灣一路到紐約、華盛頓、香港,再回到台灣,這麼多的居住經驗裡,在平路心中最美好的記憶,是與家人一同居住在日式宿舍裡,因在建築裡即能感受到時間的流轉、光影的變化,當時腳踩塌塌米睡在壁櫥裡的感受,一直伴隨她到現在,所以當搬回到台北定居後,每個住處至少都會放兩片塌塌米,她會坐在塌塌米上,窩在四周擺滿資料跟書籍的書架角落裡閱讀跟書寫。她認為在人類的基因裡,似很需要洞穴的包覆感,因此當她窩在日本膠囊旅館、歐洲臥鋪火車裡時,反而能睡得安心舒服。因此,人其實並不需要很大的空間,而是要有一個角落,能讓心裡安定的空間,我想對平路而言,那即是她兒時睡臥的壁櫥。

不過,睡臥的空間雖然不需要大,並不代表平路對居住環境不講究,而是更重視心裡的安定,她分享到當時香港工作時,為找到滿意的居住環境,住在旅館整整四十天,才找到赤柱高層公寓,在這個小公寓裡有面大窗面向太平洋,不但視野開闊綿延且每日景色也不相同,選定後整整住了七年,直到離開香港都未再換過住所。平路直言只有把房子當成投資商品者,才會用理性增值的分析去挑選,不然自住者大部分是仰賴直覺,往往是房子的空間環境勾起了深層的情感,跟內心有呼應有感受,才再補上理性的原因去堅定自己的決定。

我們與世界的連結

而台灣美國最不同之處,在於採用「住商混合」因而生活機能方便,美國城郊保有較為獨立的生活空間,與自然的關係也較貼近。但也因為住商混合的方便,促使台灣街景相對雜亂,導致在找尋居住之處時,更希望鬧中取靜,無形中也讓家居靜謐的重要性提高,最好要扮演人在煩囂生活中的小小綠洲。但在這樣的城市氛圍裡也留下層層的生活痕跡,走在台灣城市的街道裡,是充滿線索讓人能跟歷史連結,不再是孤單的個人或過客,而是整體的一份子。

「我們都在新故事跟舊故事之間」這句話一直放在平路的心裡,因為人雖然渺小的,但卻能連接起人與人、人與時空。無奈今日生活因為現代性,已經分子化而變成碎片,將每個人的時間切成一片一片,而且每一片都沒有應該有的厚度,是非常扁薄的,除了城市遺留的歷史痕跡外,而「家」同樣是補足這一塊的重要場所,能保存一些對你有情感的器物,藉此讓人找到歸屬。

生命的意義在於體驗

平路相信人的一生是為體驗而來的,因此應該讓自己盡可能去觸發各種深刻的感受,因此社會、城市應該存在或是保留多元的場域(包括這塊基地的前世今生)來創造體驗,因為體驗往往來自人與人、人與空間、人與時間的對話跟碰觸,是一個有機的存在,即使在一個住家之內,可以利用樓梯、轉角或各種場所,來讓人在不經意間形成交流互動,而這即是建築師的專業,能引導世人擁有更好的生活品質。她指出若能藉由建築去改變我們看待外在跟內在的關係,看待時光的意義,看待為什麼需要承先啟後,追問過去、未來與我們的關係又是什麼,那麼建築師的語彙是可以比文字工作者做更多的。

但平路也提醒,若建築師只為刻意張揚,要跟世界宣告自己是多麼的獨特,多麼的讓人矚目,這並非人生的意義,因為人不是活在真空當中,就如同走入一個新市鎮中,內心難免會忐忑不安,這是因我們需要深層的連結,應是要沉入內在來增加使用者的豐富性跟包容性,再外顯來創造生活的趣味跟流動感,而非一味追求宏偉的空間,若能如此就算是小角落,也會讓人自然得到更多更豐富更滋潤內心的體驗。最後她謙虛的表示,在未來的評選過程裡,建築與非建築背景者能聚在一起討論,交流彼此的觀點,那怕只有一點不同的想法,對彼此及參賽者都將會是很好的刺激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