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到原點,打造恰恰好的住宅

我不能接受只有建築而未跟環境綠意結合,好的住宅應跟環境共融,並且對外開放關照整個大環境。

過往的居住經驗

從使用者跨入建築業,一做就三十二年的龍寶建設董事長張麗莉,在受訪時表示開建設公司是一連串的巧合,前因是婚後與夫婿李臻餘飛往美國居住波士頓,受到美式住宅空間的衝擊,她指出40多年前台灣的廚房,是屬於不見人的空間,藏在房子的深處,並未被重視,但美國的廚房是開放式的,主人跟客人能圍著料理台交流談天,讓做菜變成很享受的事情。再來美式社區會有游泳池、籃球場等公共空間,讓她理解Community的意思,社區透過這些設施能促進鄰里的關係。有因為習慣這樣的環境,因此當她與夫婿回到台灣,發現市場上竟沒有符合她們需求的房子,花了半年多的時間,才找到合適的住宅居住。

但真正決定踏入建築業,初始也並非要蓋住宅,而是想將台北月子中心服務引入台中造福孕婦,但因為是生手在買下土地後才發現並不合適,朋友因而建議她要否改為建設住宅,加上她也認為台灣住宅應更多元,而順勢改為蓋住宅。她回憶當時以使用者的角度出發卻讓合作建築師有壓力覺得被挑戰,但也因她不斷追問而打破許多市場既定的空間配置,重新檢討過去被忽略的廚房及陽台,並引入公共空間等等,讓住宅空間尺度是適切可被使用的。但這也讓造價超出預算,雖然完銷卻還虧損,但她不氣餒,持續以使用者的角度,來推出建案滿足居住者的需求。

住宅市場中建築師扮演的角色

訪談前,張麗莉詢問我「台灣住宅建築獎」鼓勵的對象是誰?因為市場上鼓勵住宅開發的獎項非常多,當我將核心理念跟獎勵對象與她說明後,她回饋表示自己曾與不少建築師合作,但大多建築師可能是受限於市場,對住宅並未有太多想法,而是著重在提供建築的專業服務,包括繪製圖面、檢討法規、請建照、監造等等,至於居住平面、戶與戶的關係、公設空間設置等諸多細節,多是由開發商跟代銷公司在構思設計。

因為長期贊助築生講堂,她認識許多優秀有理想的建築師,能理解建築師的難處,但她直說建設公司在買下每塊土地前,其實都已做好沙盤推演,知道未來銷售客群是誰,坪數該多大,需要怎樣的公共空間,買下後才開始遴選建築師,針對需求去找擅長這種尺度跟坪數的建築師合作。而被我追問為何不與這些朋友合作時,她表示自己主導性很強,並必須為公司經營負責,若彼此的個性跟設計理念還沒對到焦時,貿然合作反而會引起爭執,還不如彼此欣賞當朋友。

莫忘初心 回到原點

龍寶成立以來,一直致力在滿足客戶需求並感動他們,但隨著她與客戶的閱歷增長,要感動客戶越來越難、需要越來越細膩,必須花很高的成本來獲得感動,但近年因為COVID-19、原物料上漲及人工短缺,以及房價飆漲,讓她開始反省這樣對嗎?因此在龍寶成立三十週年時,促使她決定回到原點重新思考,經過幾年的沉澱下,提出三個未來的方向:

第一是打造「可負擔的住宅」,好住宅的核心是陽光充足、空氣流通、環境綠意盎然,並不是五星級飯店等級的公共設施,若回到原點拿掉這些設施跟空間,就能降低建造成本,也減少電費跟未來營運維養的成本,來讓房價親民。

第二是在營建中開始導入BIM及鋁合金系統模板,來降低人力,減少廢棄物,雖然成本較高,但站在循環經濟角度,不斷重複使用反而更便宜,尤其在此刻缺工的狀態下,使用條件已成熟。雖然規格化會使建築師的創意受到限制,但以建築師的專業能力,她相信會激發出新的創意。

第三是主動出擊,傾聽客戶及年輕世代的需求,設計出適切並保有使用彈性的居住空間,過去習慣用名稱定義空間,但客廳只能接待客人?餐廳只能用餐嗎?尤其因疫情影響導致在家時間拉長,應讓這些空間質變更有彈性,能兼顧不同的使用需求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