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第八屆traa台灣住宅建築獎 11件作品入圍現勘角逐首獎

「traa台灣住宅建築獎」創設於2006年,由台灣建築報導雜誌社(TA)與上圓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共同設立。成立以來鼓勵兩種方向的住宅建築發展:其一,台灣住宅建築設計與居住行為的根本性思考;其二,對現況有前瞻性與突破性之貢獻。

本屆「traa台灣住宅建築獎」參選資格為2018年1月1日後完工並取得使用執照,或業主開具使用證明之作品;除公開徵件外,主辦單位將整理2018年1月後國內各重要專業建築雜誌中刊登之作品,製作推薦候選名單與其作品集。最終本屆參賽作品共計170件,其中49件為自行報名,主要集中在單棟住宅類。初選會議於1月20日(四)舉行,由蘇瑛敏(主席)、邱浩修、黃介二、董育綸、戴嘉惠五位委員進行審查,投票選出入圍第一階段決選的43件作品,分別是單棟住宅加其他類19件,集合住宅24件。審查結果出爐後,主辦單位即聯繫入選團隊,通知入選並請其補充更完整之資料。

第一階段決選會議於2月16日(三)假台北市長官邸藝文沙龍舉行,由11位決選評審:潘冀(主席)、平路、成英姝、林友寒(線上參與)、林舜龍、張景堯、張麗莉、張鐵志、彭揚凱、楊惠姍及龍應台,針對43件作品進行審查,在經過四個小時的來回討論及兩輪投票後,最終選出11件入圍現勘的作品,分別是單棟住宅6件,集合住宅5件。本屆入圍現勘作品類型多元,積極回應當代居住議題,包括共居、環境永續、居住權益等等,且地點遍布於台北、新竹、苗栗、台中、台南、台東及澎湖,也呈現台灣不同地域的住宅樣貌。緊接著將於3月2日至3月4日舉行決選現勘,從中選出本屆得獎作品。

註:本屆決選評審 behet bondzio lin architekten 主持建築師林友寒,因受COVID-19疫情影響,滯留於德國而無法如期出席本屆決選現勘,故退出本屆決選評審團,將不參與第二次決選審查投票。

Nomination

入圍決選審查作品

A單棟住宅暨C其他類

共居之家

設計單位:行一建築(彭文苑)
業主:施先生
A-020
試圖在市中心的陳舊街區狹窄巷弄開拓美好生活可能。都心,巷內,轉角,在面寬僅四米的基地上,設計出一棟一層一戶,可供年輕族群用租賃形式居住的小型單元建築。重新思考公寓式住宅的另一種可能性。透過獨特的動線來擾動與打破僵化與均質化的居住型態。不同的階梯佈局串連室內戶外,引渡豐富的城市肌理進到室內,改變空間內部的移動經驗。藉樓地板錯層,區分出居住空間的公私區,提供小型住宅單元室內的空間層次性,並營造出建築內的垂直社區感。

家 + 庭─獨棟住宅打造的現代家族三合院

設計單位:所在建築師事務所(陳彥丞+陳亭劭)
業主:陳家姐弟
A-025
基地坐北朝南,兩戶配置於基地東西兩側,於量體間創造共同之中庭,讓三個家庭透過一不規則之內庭擁有各自庭院的生活,卻仍一同分享生活。為對應澎湖冬季強烈的東北風吹拂,特意於東北角圍繞出一幾無開窗之量體包覆內庭,並拉開與東側之鄉間小徑之距離,讓內院環境是平穩且安靜。雖一同擁抱內院,但經由設計讓內庭曲折蜿蜒,仔細規劃每個開窗位置,透過錯位與折角使得彼此視線不易對望。另安排孝親房於庭院的視野末端,讓雙親如行動不便入住時,兒女可輕易觀察與照顧父母。

House no.1

設計單位:大林工作室(林佩蓉)
業主:黃聖棋
A-026
長型街屋是一種目前台灣都市邊緣及城鎮的住宅類型,本案重新思考5米寬、26米長、7.7米高的空間可能。因為窄而顯得更長,故將公共的空間,客廳、餐廳及廚房為一棟,安排至最前面,將私密的空間,附衛浴的兩個臥室為一棟至於最後方。藉此將前院、天井、後院集中在中間,利用可關閉或開啟的天窗與遮陽裝置,使「空」的空間成立,使其曖昧,讓天井(餐廳)、客廳(前院)及曬衣(後院)能互相共存。如此,街屋很長的空間就能伴隨四季的變化,輕輕巧巧地浮現了。

澎湖厝

設計單位:十一事務所(張淑征)
業主:陳宅
A-035
靈感來自澎湖當地的咕咾石傳統民宅,源於閩南地區傳統合院的棋盤式配置、獨特的弧形山牆、馬背屋脊、咕咾石防風牆、古厝聚落,以及海風吹拂之天人菊平原的特色風景。因此住宅平面依九宮格規劃,順著南北向的紋理,形成三個主要的起居區域,也構成住宅的板牆結構系統。對應澎湖氣候,東北側的開口降至最小,對應強烈的東北季風;南側屋頂2.5米的深出挑,與概念來自澎湖三爪窗型制的西側2.5米高線型開口隔屏,都是為減少陽光直射的設計元素。

寶山。階之屋

設計單位:世騰建築設計事務所(胡世昭)
業主:洪先生
A-040
為讓建物減少對土方的擾動,因此建築形態是因地形、地貌限制下而創生出來的空間本質及特色;透過平台、露台、階梯或是緩坡車道的接口處理,讓建築外牆皮層能自然的座落在坡地上,修復與環境的關係。將室內樓板分劃為七高程,在不同高程中置入「梯」來組織,提供著水平或垂直基本物理性以連接上下樓層;在線性移動過程中因邊界條件「實與虛」的改變及改變移動速度,讓樓梯成為探索「身體感」的裝置。

東隱之家

設計單位:行一建築(彭文苑)
業主:洪先生
A-050
坐落在台東一望無際的田地上,一側是遠山,一側是大海,故讓建築貼近著土地,像是大地的延伸。偌大的屋頂在起伏之間垂直串連起景觀,提供另一個像度的視野,「回」字型的建築配置,來自台灣傳統三合院的空間架構,在自然與建築之間,創造擁有「生活內庭」與「自然外庭」的空間序列,引導居住者穿越建築的內外,讓生活、家與自然融合為一體。

B集合住宅類

樸山村

設計單位:江文淵建築師事務所(江文淵)
業主:若樸建設
B1-005
取東方順應思維,以永續為原則,從「理」的角度進行設計。從理水開始,基地水源不易保存,便透過水資源回收系統,一方面澆灌綠意,一方面流淌一脈村溪潺潺。再來則通過風向模擬進行理氣,確立建築南面開窗的風水設計,導風引風實現當代涼感生活,減少空調使用。並利用地下的恆溫特性,作冬暖夏涼的自然空調。向老天借風、借水、借綠、借生態,借力使力,演繹一套「因借轉化」的哲學。

沙崙智慧綠能循環集合住宅園區

設計單位: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(張清華+郭英釗)
業主:台灣糖業股份有限公司
B2-005
以「循環經濟」之理念為主軸,並結合「綠建築」、「智慧建築」、「低碳建築」等,考量當地原有自然環境條件,及「以租代售」之經營模式,藉由系統化、模矩化的住宅單元量體,複層化/垂直化的都市農園,及各式再生能源利用,共同圍塑生活場域,使人群共享資源,並創造廢棄物減量、可循環及生態之環境。住宅棟內部設有公共梯廳及露台,將生活起居空間延伸到門外,提供社區共同參與的活動場所。

首泰三悉 風昀

設計單位:邱文傑建築師事務所(邱文傑)
業主:首泰開發
B2-010
生活容器如抽屜般滑動,型塑量體律動之感。陽台空間因而忽前忽後,創造方塊造型陽台嵌入虛體石材百葉所構成的立面中。以虛表現東方哲學,虛則實也,實則虛也。採光+遮陽+私密性,三者抗衡後的石材外衣,以虛為盈,減去陽台及主要視窗格柵,形成虛體中之「空」,在不失去隱私的前提下,導入更多光線。

臺中市政府太平育賢社會住宅(第一期)

設計單位:竹間聯合建築師事務所(簡學義)
業主:臺中市政府住宅發展工程處
B2-027
社會住宅除對弱勢族群基本生活的消極照顧,應更積極的描繪個理想的「集體生活」,對人個別的關照,對集體公民社會的促進,獨立生活之外,共同塑造了一個「共生」、「互助」、「利他」的集體生活場域。寬敞的階梯廣場、露台走廊、共享的中島廚房、交誼廳、住宅層6、9、11樓有著戶外客廳及空橋,居民可在地面層中庭、戶外露台舉辦茶會,二樓交誼廳空間則適合住民共餐、舉辦沙龍論壇,或在木地板教室一起上瑜珈課,頂樓屋頂露台放空看書、曬太陽。除讓生活空間的延伸便得立體,也創造人與人之間的更多連結。

半畝塘-若蒔山

設計單位:江文淵建築師事務所(江文淵)
業主:半畝塘建設
B3-033
「若山」系列高層住宅作品,是倡議將自然帶回都市,以高密度垂直綠化之技術,創造人與生態皆宜之居住環境,試圖打造會呼吸的建築。本案建築坐北朝南避免東北季風吹襲,種樹及陽台面南,避免強風同時擁有良好採光,採用自然建材,頂樓採全木構造茶軒,搭配泥牆降低濕度調節體感溫度。建構生態水域,除能調節微氣候功能外,更提供生態棲息之地。
決選評審團主席
決選評審團評審
初選評審團主席
初選評審團評審
主辦單位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