集合住宅獎 首獎
述森林
城市性與都市化是不同的概念。都市化是工業城市依賴發展下的苦果。因為,在現代性的資本理性支配之下;都市,不但蒼白無力,千城一面;更多的是混亂、擁擠、喧囂、粗糙、耗能…所以,社會要轉型,城市要轉型,建築也要轉型,這正是城市性的社會能量移轉。而我們進行的就是這種城市建築意義變遷下的空間寫作。
基地配置策略/以虛為實,退以成大
臨路:文心路寬40m,車水馬龍;向心路12m,狹窄混亂。
基地現況:東北方是大鐵皮屋,東南方是5樓店鋪,西南方本是透天販厝將拆除新建13F公寓;臨文心路對面是高層辦公公寓大樓,而臨向心路對面是傳統沿街店鋪街屋。也就是說,基地周遭的都市紋理非常混亂,缺乏場所自明性…。
所以,配置的策略是:退讓;讓出「虛空間」,以成其大。面對文心路,不做店鋪,退入騎樓線以內,植大樹花園,設森林意象大門,為人行入口,並成為文心路上一幅友善而開放的風景。另外,面對向心路擁塞零亂的現況,也選擇不做店鋪並開放出大面積石板廣場,花園、迴轉車道以避免路窄危險;也積極反轉了日漸喪失活力的向心路街道廣場。這種策略是:文心路大;所以,做都市小景,添加城市魅力。向心路小;所以,做社區廣場,擴大城市空間。
三葉型建築配置,在此不規則基地中產生了融和作用。因為退讓出空地,反而與鄰地建築圍合了更多的「虛空間」。於是風進來了,光也進來了,綠樹可以種了。當然,也就可以建造滋養萬物的無邊界水體了…而房子像樹一樣長在水中央…。
現代都市的森林想像/若森林是「家」,那麼「房屋」就應該是「樹」
對資本的現代性─「創造性摧毀」厭倦的城市人,該何去何從?也許,重新賦予城市建築意義與想像是必然的出路。
都市不是只有人造物,更多的是自然物。除了人類,還有更大量的動植物,昆虫,微生物。這些可能才是城市的主體,也是生態的守護者,在生物氣候危機的今天,做為文化載體的房屋,還能像古典建築,以人代神做為世界的中心嗎?或是像現代的城市建築,一味地讚頌科技工業資本。
當然,「以森林為家」只是城市想像,並非前世紀重農思想的田園牧歌烏托邦。畢竟,建築是既是思想,也是詩想。想像是可以延伸的,延伸到那兒呢?有的;不遠!兩百米外即是台中著名的戶外劇場─文心森林公園。「述森林」成為文心森林公園的延伸,並企圖反轉基地周邊欠缺場所感的劣勢。藉空間的塗改重寫,增強了、延續了、更鞏固了區域環境的自明性感知品質。此一空間的改造行動重點不只是拒絕了商品化的標新立異;更在於順應了自然(自己的樣子)。
順此想像,建築可以不再是方盒子。「家屋」就應該如「大樹」般地在水岸邊垂直生長。與成群的落羽杉相映成趣。甚至;連陽台也幻化成蛋型鳥巢,浮在空中,來個招風引蝶、捕風捉影。(客廳陽台種緬槴,主臥陽台種山馬茶,次臥陽台種白水木,不同場域,不同風情)。
家/渡一個有品質的時光
Derrida曾言:「建築是時間的空間化」,這倒讓我想起電影,戲劇,小說文學的空間場景經驗。「述森林」的空間設計,就是想讓建築回到自主自足的事件中,房屋的構築本身就應該有自己的敘事功能,如構造、材料、工法、景觀等…這點與古典主義為神或為人建造有所不同,也可讓現代性中的佔支配地位的效率與機能,獲得解放。
當然,這是一種空間與人、與動植物、與自然的新關係,也是空間的另類寫作方式。這些場景是:樹徑、鏡池、樹屋、水墩、森窗、石板廣場、天院、鳥巢、樹巢、板橋、森之門、樹燈、樹洞,光的雨林、光洞、浮島,天燈、壁爐書房、天空之森、地宮畫廊,生命之初…等等互相折射著「森林之家」這個主題。
這些場景的故事性,是多重隱喻、多重意義的、是隨言即掃,解構的、也是等待解釋的,可參與改寫的…也非固定空間…卻相互映射著森林氛圍(aura)。場所是渴望認識自身之處,是渴望生存之處,它虛位以待,故事無始無終,空間的環繞起落也是如此…。
典範的移轉the transference of paradigm
高層公寓集合住宅之盛興,與工業都市化後之人口集中、土地短缺密不可分。而柯比意「光輝城市模型」更影響了近百年至今。於今,愈演愈烈,甚而成為社會富貴象徵-豪宅,竟然走到了理想正義社會的對立面。除了階級符號的商品價值(投資價值)外;人與人之間,人與自然之間,乃至人與空間自主感知的愉悅對話關係,都顯得倒退。城市中一座座孤島,表情華麗,內在孤獨。人與自身的感覺的融合,人與人之間的交流,人與自然之間的擁抱,人與城市之間的共存,竟被本來是要解決現代城市生存的高層公寓住宅給異化、剝奪、疏離了。
所以,建築「革命」未歇,「同志」仍需努力。方可期待典範的移轉及新社會、新城市、新建築的來臨。(文/劉偉彥)
作品資訊
- 業主:
- 宏銓建設股份有限公司
- 位置:
- 台中市南屯區文心路一段191號